7月12日,一场聚焦住宅小区公共收益的“头脑风暴”在南京刮起。由江苏省大苏社区治理创新研究院与南京市律师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住宅小区公共收益法律实务研讨会”上,来自法院、司法、街道、业委会、物业企业的120余名代表,围绕“停车费该归谁”“电梯广告钱去哪儿了”这些公共收益权属、管理使用等焦点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

痛点直击:收益成了“糊涂账”
“有的物业把公共收益直接抵了物业费,业主连知情权都没有。”江苏省大苏社区治理创新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王兴宏一句话,戳中现场共鸣。无锡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会长周华宝补充:“法律条款太笼统,维权成本高,监督缺位,最后吃亏的是业主。”
秦淮区司法局月牙湖司法所所长庄庆家抛出“五连击”对策:制度规范、业委会候选人审核、基层监督、普法教育、技术创新——他甚至现场演示如何用数字人民币追踪资金流向,“让每一分钱都有迹可循”。
案例解剖:一场官司揭开三大难题
南大和园小区追索公共收益案,成了研讨会的“活教材”。南京市律协物业服务法律专委会委员党月芳律师剖析诉讼中的“三座大山”: 谁有资格告? 业委会诉讼主体资格认定模糊;
过期作废? 收益追索时效争议频发;车位归谁? 人防车位收益权属界定成“拉锯战”。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副庭长刘凡坦言:“停车费、大修基金的处置规则,司法实践急需‘说明书’。”河海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广华则提醒:“别把公共收益当成物业费的‘替补’,性质厘清才能避免混账。”江苏省大苏社区治理创新研究院政策法规部副主任明彬律师结合案例剖析法律难点,呼吁完善制度设计。

共识达成:治理需要“组合拳”
三个小时的“唇枪舌剑”后,会议亮出“三剂良方”:划清法律边界,细化权属规范,让“谁的钱”不再扯皮;推动技术赋能,通过数字化监管平台,让业委会、业主实时查账;凝聚多方共治,呼吁立法、司法、行政与市场主体“组团”破题,构建公平可持续的管理体制。
更值得期待的是,南京市物业服务指导中心现场透露,《南京市住宅小区公共收益管理办法》已启动起草,年内将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南京的“小区钱袋子”很快将有量身定制的“紧箍咒”。
正如江苏省大苏社区治理创新研究院院长曹军华所言:“公共收益不是‘唐僧肉’,而是社区共治的试金石。”当法治、技术、共治形成合力,或许下一次业主群里刷屏的不再是质疑,而是“咱们小区又分红啦”。
(记者 刘洁 通讯员 蔡全义 摄影 李素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