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轻医美”用户规模不断增长
2025年,预计将达到3105万
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3天线下特训+50节线上拓展课”“快速上手各类皮肤注射项目,零基础掌握核心技术”“结业即可独立接诊,月入五六万元不在话下”……网上搜索“医美 学习”等关键词,会跳出五花八门的医疗美容类培训机构。不少机构承诺,只需短短几天,毫无医学学习经历的“小白”也能掌握“轻医美”技术,甚至可以成为独立为客户做医美项目的“高级轻医美科技抗衰管理师”或“高级医美咨询师”。有机构称结业之后,会为学员颁发全网可查的“权威证书”。

3天的“轻医美”培训课程,真能教会学员医美技术?
买产品送技术,速成班一条龙
“3天就能学明白,要是想靠医美赚钱,千万别错过!”通过某平台的一则医美培训广告,记者以求学者的身份联系到一家医美培训机构。该机构工作人员刘敏(化名)介绍:2980元购买原价5980元的产品,购买产品后免费学技术,一年之内可以免费复训进修。
所谓产品指的是“除皱抗衰紧致水光、胶原蛋白水光、三文鱼修复水光”等共计30支产品;技术指的是包括“轻医美技术、线雕技术、手术全科技术、营销拓客、自体血清中胚层疗法”在内的五大“核心技术”。
刘敏说,学习内容既有基础的产品认知、药物配比,也有时下流行的“贴骨针”“少女线紧致”等,涵盖了市面上所有热门的“轻医美”项目,而掌握“轻医美”技术的时间,她表示“只需3天”。
“你不用担心自己没基础。”刘敏说,“因为课程主要针对没有医学背景的新人,你只要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跟着教程都能学会。学成之后,公司还会提供开店选址、装修、宣传拓客等‘一条龙’扶持”。
当记者询问她是否可以提供公司资质证明时,刘敏发来一份名为“××集团”的PDF文件。不过,记者在网上搜索该公司时,结果显示该公司的成立时间与PDF文件中的不符。对此,刘敏言辞闪烁,解释是“营业执照变更的缘故”。记者检索相关条例发现,公司即使更换营业执照,其成立日期也不会发生变化。
缺乏医疗资质,无证也能从业
“轻医美”通常指非手术类医疗美容,如部分注射、光电、生物技术等,其具有操作手段灵活、创伤小、恢复期短、风险低等特点,但仍属于医疗行为。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少打着“轻医美”牌子的培训机构,均表示学员学成后会获得一份由机构颁发的培训证书。
记者翻看了四份所谓的行业证书后注意到,这些证书上印有学员的身份证号码、课程名称以及证书编号,其中两份还有盖章单位,其中一个为“××医美科学管理培训中心”。但在公开网站上检索,并未查询到相关单位信息。
对于从业资格,不少机构的课程顾问不以为意,表示“‘轻医美’用不到医师资格证”,问及培训后的就业,他们称机会“非常多”。“学完之后可以到美容店工作,也可以自己开工作室,做移动美容上门服务。”
记者就从业资质提出疑问时,刘敏也告诉记者“无证也不影响从业”。调查过程中,一些此类机构的工作人员反复强调无针医美是大势所趋,表示“用仪器操作同样能达到好的效果,只要能赚钱就行”。
“轻医美”是否真如这些工作人员所说的那样门槛低、从业者不需要相关资质?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表示,“轻医美”是介于手术整形和生活美容之间的专业医疗美容项目。根据相关规定,从事“轻医美”操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医师资格证和医师执业证,并在卫生主管部门备案注册,注册在工作的医疗机构持证上岗。
多重渠道变现,充当医疗掮客
如果学员对亲自上手操作仍有顾虑,还有一些此类培训机构的推销人员会给出另外两条“钱途”。一是成为美容院的医美咨询师或面诊师,二是向美容院输送客源赚取分成。在此模式下,学员可以利用速成班学来的营销手段,将潜在消费者导流至合作的整形机构,学员无需承担直接上手操作可能带来的风险,培训机构和合作医院获得稳定的客源,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刘敏将此称为“医疗掮客”盈利模式:“现在很多美容院都是利用线上资源拓客,我们会教你怎么发短视频、朋友圈等,怎么打造人设,怎么营销拓客。”
有了客源之后,按照培训机构的说法,只要将顾客介绍到该机构合作的整形机构便可获得相应分成。刘敏算了一笔账,“现在做个大的医美项目,通常要四五万元,按照最少五五分成的比例,也能挣两万多元。积累稳定的客源后,月入四五万元、五六万元都有”。
四川绵阳的余女士曾在当地一家医美营销公司任职,日常工作内容是运营几十个社交平台账号,通过社交平台主动联系潜在医美客户,然后推送给对口医院,一个电话算一个业绩,每月薪资三千,“医美营销拓客很多情况下其实就是用网图去骗客户的联系方式,没有一个实际案例的图片”。
专家建议
提高违法成本,治理行业乱象
“轻医美”在很多消费者看来操作简单、恢复迅速,因此被称为“快餐式美容”。事实上,“轻医美”也属于医疗行为。针对“轻医美”乱象相关问题及治理,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北京交通大学数据法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子君。
陈子君表示,实际操作中,操作机构必须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核准的诊疗科目中应包含“医疗美容科”或“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等,在生活美容院、美甲店、酒店公寓等场所开展任何破皮项目均涉嫌违法。在人员资质上,操作人员必须是注册医师(通常是美容主诊医师),且其执业范围必须相关。护士只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辅助工作,绝不允许独立操作。
也就是说,所谓的“轻医美技师”“注射师”,在法律和医疗规范上并不存在,持这些头衔进行操作的人,有可能涉嫌非法行医。
为何很多消费者随便找一家生活美容馆就敢接受“轻医美”服务?邓勇称,一些消费者认知不足。消费者对“轻医美”的专业知识了解有限,容易被机构的虚假宣传所迷惑,只关注价格和效果,而忽视了机构资质、产品质量和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另外,部分机构虚假宣传,一些消费者难抵诱惑。
针对“轻医美”行业的多种乱象,该如何有效治理?陈子君表示,首先,针对相关行业的培训乱象,一方面,要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源头打击。市场监管、卫健、公安等部门应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任何面向非医疗人员开展医美技术操作的培训。平台应对培训广告进行严格审核,推广主体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即禁止发布相关培训信息。另一方面,要积极建立正规的培训体系。引导相关权威专业组织牵头,为合规医师提供继续教育和专项技术认证,并将认证信息与监管平台打通,向社会公开,供消费者查询。
其次,针对“效果造假、P图宣传”乱象,强化广告合规审查。一是细化虚假宣传等审查规则,出台严格规定,要求对比图必须经公证机构公证,并标注全部真实信息(如是否同一时间、光线、角度,是否经过其他治疗等),否则一律视为虚假宣传。明令禁止使用术前术后对比图,以及严禁使用“娃娃针”“少女针”等暗示性、误导性营销话术,保证宣传内容必须基于药品器械的官方说明书,确保宣传内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探索宣传内容的备案机制,机构所有宣传物料需提交至监管平台备案,随时备查。引入技术手段,鼓励平台利用AI技术识别和过滤过于夸张、明显P图的医美广告和案例。
最后可以建立官方或第三方“医美案例公示平台”,要求机构上传真实、未经修改的案例,接受同行和公众监督。
此外,应探索合作共治的监管生态。在强化跨部门协同、建立常态化联动执法机制的同时,通过“行业禁入”“巨额罚款”等方式提高违法成本。
邓勇认为,应推动“轻医美”行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引导机构和从业人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加强行业内部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还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轻医美”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来源:现代快报 据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
